上海各区 GDP 大揭秘:谁是经济强区?

2024-12-11 10:12:14

一、上海各区 GDP 总体情况

图片12.jpg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各区经济发展各具特色。2023 年上海市 GDP 达到 47218.66 亿元,各区 GDP 表现精彩纷呈。浦东新区作为上海重要的经济区域,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之一,2023 年 GDP 为 16715.15 亿,增长 4.5%。其高新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关键力量。黄浦区和闵行区两地 GDP 均在 3000 亿级别,分别为 3157.30 亿和 3002.04 亿,突破了三千亿大关。黄浦区的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商贸服务三大主导产业表现出色,经济增长为 5.9%,增速位居全市前列。闵行区则要不断夯实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以加快经济增速。静安区和嘉定区两地 GDP 均在 2800 亿级别,分别为 2846.03 亿和 2840.20 亿。静安区的经济增速表现出色,2023 年增长为 7.0%,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数据智能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三个新兴产业也是未来发展核心。长宁区和杨浦区两地 GDP 均在 2200 亿级别,分别为 2286.20 亿和 2221.05 亿。长宁区 2023 年的经济增长高达 12.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航空服务业、时尚创意产业等产业贡献了重要力量。宝山区和松江区两地 GDP 均在 1800 亿左右,分别为 1806.05 亿和 1740.03 亿,2023 年的经济增长表现一般,增速和全市差距较大。青浦区、奉贤区、普陀区、虹口区四地 GDP 均在 1400 亿左右,分别为 1440.08 亿、1414.71 亿、1338.32 亿和 1318.26 亿。普陀区的经济增长为 6.1%,表现较为理想;青浦增长 5.7%,紧随其后。普陀的智能软件、研发智造、科技金融、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力量。金山区和崇明区两地 GDP 均在全市下游,分别为 1189.58 亿和 421.86 亿。崇明区是全市仅有的千亿级别以下的区,需要加快发展。

二、GDP 排名前列的区

1. 浦东新区

2023 年,浦东新区虽在 GDP 总量上被徐汇、长宁超过,但依旧是上海经济的巨擘。其 GDP 总量高达 16715.15 亿元,占上海全市经济总量的 35.40%。浦东新区积极规划金色中环发展带和临港自贸新片区,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临港新片区作为浦东新区的重要增长极,平均增速在 25%以上,其亮眼成绩被统计到浦东新区名下。这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如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就在上海东南的沿海滩涂上开工,成为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建设的第一座储能超级工厂。同时,浦东新区离岸贸易蓬勃发展,“离岸通”平台完成升级,新增“离岸贸易业务辅助模块(税务端)”,为离岸贸易监管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数据支撑。区内一批企业已纳入货物贸易结算便利化试点,成为离岸贸易的标杆型企业。在科创方面,浦东新区也表现出色。中科新松作为新松机器人的全资子公司在浦东成立后,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七轴协作机器人便在这里诞生。时擎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政府的扶持下,迅速成长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浦东新区还举办“海创浦东”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者搭建国际性、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科创交流平台。

2. 黄浦区

2023 年上半年,黄浦区 GDP 高达 1542.22 亿元,稳居全市第二。全年 GDP 总量为 3157.30 亿元,人均 GDP 为 62.56 万元,在各区中遥遥领先。黄浦区的金融与商贸两大支柱产业强力支撑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金融大厦林立,商贸业繁荣,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2023 年,黄浦区吸引外资“磁力”强劲,实际使用外资总量 18.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69.4%,总量全市第二,增速全市第一。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8 家,外资贸易型总部 5 家,外资研发中心 2 家,外资功能性机构累计超 80 家,共有 22 家企业入围 2022 年市外资企业百强榜,上榜企业总数及平均税收规模位列全市第二。2024 年,黄浦区召开重点外资企业迎春恳谈会,持续打响“宜商黄浦”品牌,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同时,黄浦区积极抢跑绿色低碳新赛道,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如连续 10 年节能降碳考核优秀,率先开展“一大会址·新天地”市级近零碳排放实践区示范建设,发布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白皮书》,创新全市首个区级碳普惠平台。此外,黄浦区在 2024 年投资促进大会上,迈瑞医疗、HAI 550、什月技术服务、新东方沃凯德文旅等 9 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涵盖商贸、科创、文旅等“3+3+X”重点产业。2023 年,黄浦区深化市区联动,推动央地合作开新局,“央企外滩党建联盟”揭牌,众多央企总部及在沪子公司落地黄浦。“外滩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持牌金融机构达 721 家,金融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支撑。重点商圈创新发展,南京路、淮海中路、豫园三大地标性商圈改造升级,世纪广场焕新亮相,演艺市场强劲复苏,科创潜能加速释放。

3. 闵行区

2023 年,闵行区经济规模首破 3000 亿大关,稳居全市第 3。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如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等。从人工智能产业来看,截止到 2022 年上半年,全区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企业就有近 400 家,产值高达 126.54 亿元。2023 年闵行区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 3000 亿元大关。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27 亿元,增长 6.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2340 亿元,与上年持平;实到外资 14 亿美元,增长 6.6%,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9 家、外资研发中心 25 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47 亿元,增长 1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 22%;全区新设企业 2.8 万户,增长 28.7%。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10.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56 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51.3%,高于全市 5.5 个百分点;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 56 家、市专精特新企业 625 家、上市企业 5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3612 家。人民城市建设更有温度,成功获评首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9 万元,增长 8.1%,养老金、医保、低保等民生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 1 万余套,试点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建设;发布全市首个区域性综合交通规划,全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 8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11.3 平方米;18 项政府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三、排名变化较大的区

1. 徐汇区

徐汇区在2023年的GDP排名中实现了显著提升,从2022年的第6名跃升至第4名,成功超越静安和嘉定。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徐汇区在多个方面的积极发展。徐汇区成功开发了徐家汇、漕河泾、徐汇滨江等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分享到了红利。如今,徐汇区布局五大功能区,实行全域崛起战略,包括大徐家汇功能区、西岸滨江功能区、漕开发拓展功能区、徐汇中城功能区和华泾门户功能区。这些功能区正合力构筑徐汇新的未来蓝图。实际上,徐汇北部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目前徐汇正在把目光投向南部。北扬人工智能小镇、华泾TOD成了徐汇新的开发热土和用武之地。在徐汇南部地区,新轨交23号线、机场联络线、19号线在建,为徐汇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徐汇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上海滨江发展主轴与东西发展主轴的黄金交汇点,使其总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引领经济发展的潮流。

2. 嘉定区

嘉定区在2023年的GDP排名中下滑了2位,被徐汇、静安超过。嘉定曾经是上海经济的“老二”,风光多年,但这几年不断掉位。其中的原因与上汽支柱产业密切相关,上汽在安亭关了一半的厂,受新能源转型影响较大。而临港特斯拉快速崛起,兴建了二厂,取代了安亭昔日的荣光。嘉定未来的破局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融入虹桥发展带,让南江桥与虹桥主城共舞,同时加快北虹之星的落地;二是夯实嘉定新城远香湖CAZ,加快宝嘉线、嘉定快线的建设,提升新城枢纽与商务地位;三是继续在南翔深耕商办,与桃浦智创城、南大智慧城争抢商务资源,尽量做到与主城区协同发展。

3. 松江区

松江区在2023年成为上海唯一负增长的区。2021年至2023年,松江区的GDP持续下降。松江以中低端制造为主,在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大浪潮下受到了影响。此外,松江的港澳台企业比较多,一部分企业搬离后,对松江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扭转局面,松江提出了多重战略。例如,G60科创走廊是松江加快谋求产业转型发展的大战略,旨在打造一个“项目落地—科创孵化—规模生产—企业壮大”的全链条企业引育体系,培育出一批高精尖企业,带领区域产业转型。松江还提前布局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

四、其他特色区

1. 杨浦区

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2023 年 GDP 总量处于全市第 8 位。杨浦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黄浦江下游西北岸,总面积 60.61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 120 万。2023 年,杨浦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 2221.05 亿元,同比增长 5.6%。杨浦区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如今的工业实力雄厚,在去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8724.54 亿元,成为支撑起杨浦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业实力雄厚,去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8724.54 亿元。杨浦区的工业涵盖多个领域,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杨浦区在工业发展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这里不仅有传统的制造业,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2. 奉贤区

曾经的偏远郊区,上半年逆袭,GDP 超越中心城区虹口区。奉贤区作为曾经的偏远郊区,在 2023 年上半年实现了逆袭,其 GDP 超越了中心城区虹口区。近年来,奉贤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项目,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奉贤区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一股新力量。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奉贤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打造科技园区,各种创新型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同时,奉贤区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前来投资兴业。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奉贤区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 宝山区

工业重镇,物流仓储并驾齐驱。涵盖主要工业门类,积极发展物流仓储配套产业。宝山区作为工业重镇,涵盖了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精密仪器、纺织服装等主要工业门类。同时,宝山区积极发展物流仓储等配套产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物流园区和仓储设施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为宝山区乃至整个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上半年实现 825.52 亿元的 GDP,位列全市第九。2023 年上半年,宝山区实现了 825.52 亿元的 GDP,位列全市第九。宝山区的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十大主要行业生产“五升五降”。积极对接张江发展战略,有序推进园区特色化发展。两大市级工业园区落地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区工业总量的比重为 26.6%。此外,宝山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房地产税收占比持续下降,办公楼和商业用房投资比重提高,为楼宇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工业投资占比和增速“双”创近年来新高,在国盛、康希诺、临港等七大工业项目带动下,工业投资完成 53.10 亿元,增长 50.3%,占全区投资比重为 18.7%。工业生产恢复增长,质量效益双提升,1 - 6 月,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1322.88 亿元,同比增长 30.5%。外贸外资增速保持较快增长,汽车零售亮点频现。重点产业持续保持复苏态势,为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五、总结

上海各区在经济发展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和优势,共同绘就经济新篇章。无论是经济强区还是后起之秀,都为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经济的巨擘,虽在 2023 年被徐汇、长宁超过,但积极规划金色中环发展带和临港自贸新片区,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突破点。临港新片区的快速发展以及离岸贸易的蓬勃、科创方面的出色表现,都彰显着其强大的发展潜力。黄浦区凭借金融与商贸两大支柱产业,吸引众多外资企业,在绿色低碳新赛道上不断探索,同时通过重点项目签约、深化市区联动等举措,持续提升经济实力。闵行区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经济规模首破 3000 亿大关,在财政收入、改革开放、创新动能等方面表现出色,人民城市建设更有温度。徐汇区布局五大功能区,实行全域崛起战略,凭借独特的“魅力”和“特质”,在上海各区 GDP 排名中实现显著提升,引领经济发展潮流。嘉定区虽排名下滑,但未来通过融入虹桥发展带、夯实嘉定新城远香湖 CAZ、深耕南翔商办等举措,有望实现破局。松江区面对产业下滑,提出多重战略,如 G60 科创走廊和提前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扭转局面。杨浦区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工业实力雄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奉贤区作为曾经的偏远郊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逆袭。宝山区作为工业重镇,涵盖主要工业门类,积极发展物流仓储配套产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为上海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总之,上海各区在经济发展中各具特色,共同推动着上海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声明:此篇为墨韵科技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 https://www.360jidan.com/news/4480.html
  • 网站建设
  • SEO
  • 信息流
  • 短视频
合作伙伴
在线留言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5879069746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